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地方债管理>新闻报道
打破刚性兑付,倒逼地方平台公司转型

2018年05月10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只有打破刚性兑付,地方平台公司发债才能有所顾忌,才能实现与本级政府的政企分开,才能真正转型为市场化的专业投融资公司,成为金融市场上有活力的经济主体。

  一直以来,地方平台公司债务运转模式主要是“借新债还旧债”。城投融资渠道受阻,在业内人士看来,维持多年的城投债刚兑信仰也正被悄然打破。实际上,今年年初就已曝出首例省级平台违约。2018年,个别运营不良,大量依靠表外通道融资的地方融资平台有可能会难以为继。(5月8日《经济参考报》)

  地方平台公司一直被诟病,缘于其是导致地方债务迅速增加并藏匿风险的重要原因。在地方债务风险没有暴露出来之前,地方平台公司被认为由地方政府担保,发行债务较为容易。很多城市的主政者为了迅速出政绩,利用平台公司为自己的“大手笔”项目融资。第一轮融资的债没钱还,就用第二轮融资的钱来还,反正有地方政府信用担保,不愁融不到资。如是反复融资,直接后果就是地方债务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

  不可否认,地方平台公司在一些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但这个正面作用不可被高估,它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要充分正视。一些地方平台公司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导致地方政府在医疗、教育等公益性民生项目上投入减少。借债是要还的,要还债必须让项目有经济效益。而公益性民生项目虽有无形的社会效益,却很难产生有形的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借债发展,往往以压缩公益性民生项目为代价。结果,地方平台公司发债在导致政府经济负债的同时还导致了政府的社会公益负债。

  地方平台公司并非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城市发展还是需要专业投融资公司,只是这样的公司必须是市场化运行的经济主体。如果地方平台公司和本级政府完全做到政企分开,转型为专业投资公司,不再成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不再成为城市主政者一己之愿的完成载体,不再把政府作为融资靠山,其投融资行为完全取决于市场,而非政府意志,那么地方平台公司存在也未尝不可,甚至可能有更好、更健康的作为。

  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产品真正市场化的基本前提条件。要有效遏制地方平台公司发债总量,提升发债质量,就必须打破由政府信用隐性担保的刚性兑付神话。只有打破刚性兑付,地方平台公司发债才能有所顾忌,才能实现与本级政府的政企分开,才能真正转型为市场化的专业投融资公司,成为金融市场上有活力的经济主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网管信箱:mofzwgk@163.com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