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地方预算管理
补齐结构短板做强供给长板
——贵州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做法

  贵州省聚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充分发挥财政基础支撑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着力补齐脱贫、教育、医疗三大短板,做强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三大长板,助推全省在“十三五”时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围绕493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问题,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针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的突出矛盾,贵州省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推进资金管理改革,着力补齐短板。

  (一)增强扶贫资金统筹能力。一是改革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从2016年起,贵州省采用“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绩效考核”四个因素,按照20%:20%:50%:10%的比例,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切块分配到县。前三个因素资金以全省2014年末数据为基数,绩效考核因素资金根据省对各地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结果分配,大大增强了县级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资金的能力。二是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2016年在省内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整合试点,积极推进竞争领域财政支农资金市场化运作,完善农业(扶贫)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支持设立畜牧产业发展基金和林业产业发展基金,扭转了涉农资金管理观念,变“要资金”为“要效益”。

  (二)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积极组建省级农业担保公司,由省财政注资,市县财政参股,贵州银行、贵阳银行等金融机构出资,公司注册资本金50亿元。2016年省级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参股支持财力薄弱的贫困县建设县级政府性担保机构,实现全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县级全覆盖,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信支持,既发挥其在服务“三农”、小微企业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扶贫精准度,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三)推进“资金变股金”改革。积极探索构建“股权到户,量化到人”的利益分配新机制,制定《财政支农资金股权投资以及资产收益管理办法》,将财政支农产业资金量化到贫困农户,允许农户将扶贫资金和小额扶贫“特惠贷”入股市场经营主体,投资收益按合理比例分配,确保农户收益得大头,将一次性补助转化为长期稳定资产收益,提高扶贫政策效果可持续性。

  (四)探索“大数据+大扶贫”模式。贵州省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云上贵州”系统打造“扶贫云”平台,清晰展示省、市、县、镇、村各级贫困人口数、贫困户数、贫困发生率及贫困人口构成情况,精准估算贫困对象年收入和贫困程度,实现了贫困人口识别的量化、贫困程度深浅的可视化,瞄准精准识别工作的关键,有效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信息透明度。

  (五)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以打造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目标,深入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等六项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其中,贵州省财政部门负责的小康寨行动计划2016年完成投资52亿元,预计到2017年完成4.3万个自然村寨建设,既保持和发扬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又缩短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增强了发展后劲。

  二、优先发展教育,消除贫困代际传递,走出了一条穷省也能办大教育的新路子,补齐教育短板

  贵州省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实施教育“9+3”计划、中职学校“百校大战”、花溪大学城一期工程、清镇职教城建设,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80%87.6%86.1%30%,走出了一条穷省也能办大教育的新路子。

  (一)实施教育扶贫工程。2016年起,省市县分别压缩行政经费6%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对16.65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中职、普通高校实行免(补)学费、教科书费、住宿费,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让寒门学子求学无忧。

  (二)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十五年免费教育。二是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三是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全面建成花溪大学城、贵州大学新校区和各市州本科高校新校区,推进高校债务化解工作。

  (三)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特岗计划”,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贵州省智慧教育云平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育质量的均等化水平。

  (四)保障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设备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推动落实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计划。

  三、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康贵州,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补齐医疗短板

  按照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打造健康贵州,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的要求,为实现2020年新增床位2.7万张,新增执业(助理)医师3万人、注册护士4.1万人、公共卫生人员1.3万人、全科医生4334人的目标,贵州省财政2016年投入69亿元,同比增长21.9%,着力实施四大举措,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一)推进“四个全覆盖”。2016年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农村中小学校医派驻全覆盖,大大提高居民医疗服务的便利性。

  (二)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兴卫战略。力争用35年时间,引进一批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提升一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引智一批省外医疗卫生专家开展援黔工作、培训一批临床急需医疗卫生人才、下沉一批医疗卫生骨干人才,使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结构明显改善。

  (三)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力争2017年实现全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二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巩固新农合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持续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三是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市(州)全面推开分级诊疗试点。

  (四)完善医疗救助制度。2016年省财政安排医疗救助资金1亿元,较上年增长150%,支持整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特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着力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努力提高贫困人口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四、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做强大数据长板

  贵州省把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大局的战略引擎,力争通过35年时间探索,打造一批大数据先进产品,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培养一批大数据产业人才,促进大数据与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建立大数据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贵州省财政从2011年起设立1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力度,2016年已达16.5亿元。其中安排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资金也逐年加大,2016年已达4亿元以上。同时正筹备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

  (二)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省互联网交换中心、省互联网出省宽带、数据中心建设和“光网贵州、满格贵州、宽带乡村”工程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完成170亿元投资,实现“出省宽、省内联、覆盖广、资费低”的目标。

  (三)推进业态发展和产业融合。一是支持“云上贵州”平台搭建、“20朵云”工程建设、北斗卫星等重大项目,推动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发展。二是通过购买服务、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工业和信息化融合重点工程,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应用服务、大数据软件与服务智能终端产品发展。

  五、围绕构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守住生态底线,做强大生态长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省期间关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精神,贵州省财政多措并举,在大力发展经济、实施后发赶超战略的同时,坚守生态保护底线,积极探索发展和生态的双赢之路。

  (一)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全省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主体功能区布局。

  (二)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深入实施生态建设、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建设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乌江等水系开展流域生态补偿,逐步推进贵州省八大流域的流域间横向生态补偿。2016年完成100个省级生态乡镇、100个省级生态村创建。

  (三)实施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15-25度坡耕地共1982万亩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将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0%提高到2020年的60%

  (四)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计划,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境监测能力、环保能力建设、节能减排配套资金和水污染防治等。落实《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继续支持草海综合治理规划项目。

  六、唱响“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建设山地旅游大省,做强大旅游长板

  贵州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2015年贵州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513亿元,接待游客3.8亿人次;201614月,实现旅游收入1472亿元,接待游客1.6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8%39%,全省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一)通过旅游专项资金带动社会投入。省财政2016年安排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4.23亿元,较上年增加2000万元,积极配合省旅游主管部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产业。

  (二)注重以项目为抓手。省财政以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100个景区建设奖励资金为基础,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100个旅游景区、70个旅游小镇和1000个特色村寨建设发展,支持各地打造一批品牌旅游景点,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支持提升旅游品质。围绕打造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贵州省财政积极支持全域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养身旅游等多种旅游方式,丰富旅游种类,挖掘旅游内涵,通过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吸引人、留住人,最大程度地发挥旅游经济效益。

  (四)加强旅游宣传推介。一是整合资金重点支持旅游宣传工作,推进贵州省央视形象片的制作和宣传,开展“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主题宣传,实施境外大型旅游招商和市场推介活动,全方位提升贵州省旅游资源知名度。二是安排旅游推介活动举办地专项补助,支持成功举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中国美丽乡村黔西南峰会、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等宣传推介活动,连续11年在各市州轮流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凝聚旅游经济发展共识,集中全省优质旅游资源,打响贵州省旅游品牌。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电子邮箱:webmaster@mof.gov.cn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